嬰兒草莓型血管瘤 治療三部曲草莓bye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嬰兒型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女孩比男孩容易發生,因外觀鮮紅奪目,也被叫做「草莓血管瘤」。經常有年輕爸媽,滿面愁容地帶著剛出生的嬰兒來到診間,指著孩子眼頭上,小小的血管瘤,詢問醫師會不會影響小孩子的健康與未來?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陳思翰醫師表示,只要按照治療三部曲,依序以藥物、注射、雷射進行治療,血管瘤寶寶就能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嬰兒型血管瘤 問題何在?
陳思翰解釋,嬰兒型血管瘤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發生原因至今仍不明確。嬰兒型血管瘤在白種人中比例相當高,1歲以前的嬰兒就有10~12%;在台灣發生機率較少,約1~2.6%,2010年台灣有16萬6千個新生兒,大約有2千個患有血管瘤。
嬰兒型血管瘤 發展變化3階段
陳思翰指出,依照嬰兒型血管瘤的發展變化,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增生期:出生後出現的血管瘤,增生速度特別快速,往往比嬰兒生長速度快。通常會持續增生達8個月。寶寶1歲以後,血管瘤停止長大,是穩定期。到2歲前後,血管瘤會逐漸退化萎縮。
陳思翰說,約占所有血管瘤病人的20-30%,到了2歲仍未出現退化跡象時,應該就不會退化,而還殘存有血管瘤的病童,會造成膚色不均、皮膚萎縮或是疤痕組織。
治療三部曲 跟「草莓」說再見
嬰兒出生2到3星期,血管瘤會馬上進入增生期,陳思翰提出治療三部曲的概念,依序以藥物、注射、雷射進行治療。若病童出生後8個月前診斷出血管瘤,先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搭配母乳或牛奶服用。8個月大後,血管瘤仍然肥厚凸起,則使用局部血管硬化劑注射,藉由硬化劑破壞血管瘤內內皮細胞引發皂化作用,達到血管瘤扁平的效果。
等到1歲以後,應追蹤血管瘤,如病灶單純是顏色殘留,沒有肥厚,建議做雷射治療去除病灶色澤,達到完全消除血管瘤的效果。
陳思翰醫師提醒父母親,如果能及早治療,可防止血管瘤增生。治療前需找專科醫師討論、審慎評估,也需要支持與耐心,相信寶寶能很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延伸閱讀】電競選手要護眼 眼科醫師這樣建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88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 summer.happytravelday.com 2024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