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腳是「健康報警器」!天氣變冷出現「5個變化」或是疾病信號 做好6件事「養護腿腳」冬季少病痛

腿腳也是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的一面鏡子,可以被稱之為「健康報警器」。特別是天氣變冷後,有些人的腿腳會出現冰涼或腫脹酸痛的情況。這時千萬別大意,這些細微變化可能是疾病的預警信號。


天氣變冷,腿腳出現這些變化是疾病信號!


1. 腿腳發涼走不動——警惕血糖超標
每年隨著天氣轉涼,不少人會出現腿(尤其是小腿)或腳發涼、怕冷、麻木,走不動路,行走一定距離後雙小腿或雙足無力、酸脹或疼痛,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為多見。上述這些癥狀提示糖尿病朋友們可能出現了糖尿病周圍血管或周圍神經併發症的徵兆,繼續發展可能導致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糖尿病足病。

健康時報圖


2. 雙腳冰涼捂不熱——警惕甲減信號
進入秋冬後,有些人的雙腳突然出現冰涼的情況,不管怎麼捂,都熱乎不起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別以為是天氣原因導致,這可能是甲減信號。
腳總是感覺冰涼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素是調節新陳代謝的主力幹將,其分泌不足會導致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出現異常,身體產生熱量的能力大受影響,致使手腳冰涼。還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好,動脈閉塞、糖尿病都可能引起腳部冰涼。

3. 突然單側腿腫痛——警惕血栓信號
如果冬季發現自己的腿腳突然又腫又痛,千萬別大意,可能是血栓信號!
冬季室內空調或暖氣開啟時間延長,由於乾燥、失水等原因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時,天氣一冷,不少人都不想動彈。長時間窩在沙發上、床上,血管缺少小腿部肌肉的擠壓,會導致局部血流速度減慢。如果突發單側下肢腫痛,一定要及時排查下肢靜脈血栓。

4. 膝關節疼痛僵硬——警惕「老寒腿」
天氣一冷,膝關節就隱隱作痛,甚至有些人會出現關節腫脹、僵硬,活動受限等癥狀,這種情況被俗稱為「老寒腿」。
當氣溫降低時,膝關節的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緩,導致膝關節部位的營養供應減少,進而引發膝關節疼痛、僵硬等癥狀。
要注意,「老寒腿」也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如果不注意保暖,也可能會受到「老寒腿」的困擾,而且是更為嚴重的風濕病。

5. 腳跟乾裂脫皮——警惕足癬信號
冬天有些人的腳跟出現脫皮、乾裂,甚至出血,走路時會感到疼痛,以為是空氣乾燥造成皮膚表面的水分流失。其實,腳跟脫皮、乾裂的原因是真菌感染導致足癬,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腳氣。
足癬是一種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是可以治癒的。面積較小、癥狀較輕的足癬患者可外用抗真菌藥物。面積大、癥狀重,同時伴有多個趾甲甲癬的患者可根據身體狀況和基礎病情況,適當選擇口服抗真菌藥物。

健康時報圖


冬季養護腿腳,做好這些事
1. 吃點抗寒食物
冬季天寒,可多吃一些辛溫發散的食物,比如牛羊肉、韭菜、胡蘿蔔等,對於改善手足寒冷有幫助。適當喝生薑紅棗湯,健脾溫胃、補血養顏還能祛風寒。

健康時報圖
2. 及時補充水分
冬季氣候乾燥,人體容易缺水,因此要注意補水,每天需要飲用1500~2000毫升水,也要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
3. 睡前溫水泡腳
樹枯根先衰,防寒先暖腳。每天睡前泡腳是緩解手腳冰涼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式,有助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加快氣血運行,驅散寒意。泡腳時,水溫以40℃左右為宜,浸泡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另外,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糖尿病患者、兒童不適合泡腳,容易引發健康風險。

4. 堅持適當運動
經常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癥狀。冬季可以選擇暖和的天氣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
此外,避免久坐、久站,工作、學習間隙要有意識地「動起來」,每隔1小時就走一走,促進血液迴流。


5. 做好防寒保暖
防寒是保護關節、預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護好頭部、頸部、後背、雙腳、肚臍、膝關節等部位,整個人就會暖和很多。別為了好看堅持「美麗凍人」,戴帽子、穿高領、穿高腰褲、秋褲都是好方法。


6. 穿寬鬆的鞋襪
平時別穿太緊繃的衣服、鞋襪,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 summer.happytravelday.com 2024   |   Privacy Policy